7月6日,2023TCL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大会(GPC2023)于武汉圆满落幕。会上,TCL正式发布碳中和白皮书,并官宣企业碳中和行动计划TCLGreen,作出“不晚于2030 年实现碳达峰,不晚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3050”承诺目标。同时,宣布了TCL全球生态合作发展战略“旭日计划”启动两年以来,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产业联盟、战略合作等领域的重要成果。
作为面向全球生态合作伙伴的年度旗舰大会,TCL通过TCL实业、TCL科技两大主体,汇聚超500名来自全球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等产业的头部企业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探讨科技创新、发展可持续的高科技制造业产业生态构建。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核查,大会举办期间产生净购入电力热力、交通、住宿、餐饮、物料等温室气体排放185.76吨二氧化碳当量,经注销核证减排量(VCUs)足额抵消,实现零碳会议。
以绿色可持续生态,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共建产业创新生态 共谋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当下全球经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把握机遇的关键在于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此,李东生认为,“对内在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增强内在发展动能;对外则在于加强企业间、产业间的生态合作。”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作主题演讲。主办方供图
TCL致力于携手广大生态合作伙伴,打造自主创新和绿色发展的生态,增强产业韧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李东生介绍,在合力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方面,自2021年TCL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启动“旭日计划”,TCL已与多家企业和机构展开合作,启动联合研发项目超90个;建立17个联合实验室、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持续推动两个国家级创新科技中心建设;与30多所战略机构达成合作,推动成立7个产业生态联盟。TCL三大核心产业共推动制定标准超20项。
未来的竞争,是生态的竞争。面对时代变局,李东生在会上提出未来生态愿景,将通过加强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引领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等,集聚产业生态力量,推动自身及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此前举办的2023夏季达沃斯论坛,李东生提出,“绿色发展不是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据了解,TCL已将绿色发展战略纳入长期经营因素考量,会上,TCL科技集团首席运营官王成作为代表,发布碳中和白皮书,并分享绿色实践案例。
三大核心产业发力共建科技创新、绿色可持续生态
会上,TCL实业首席执行官杜娟提出,与合作伙伴共建繁荣生态,将是TCL智能终端未来重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TCL实业始终秉承诚信利他、彼此成就的合作理念,坚定携手全球伙伴共建多元开放、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同时也邀请更多合作伙伴加入TCL实业“双碳”计划,在设计、采购、制造、物流及回收等维度,加强建设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态体系。
对于绿色生态构建及未来显示产业的高质量增长,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表示:走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协同融合发展之路,就是走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显示产业需要在产品技术创新和绿色生态协同发展两个方向持续发力。赵军介绍,TCL华星将通过技术赋能、数字化“碳管理”,实现绿色生产、绿色回收、绿色供应链,助力实现每年下降3%~5%碳排放强度目标,为TCL碳中和行动计划贡献TCL华星力量。
在新能源光伏领域,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中环总经理沈浩平提出,TCL中环以技术创新实现领先性差异化、制造方式转型以及全球化战略,助力新能源光伏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会上,TCL中环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秦世龙介绍,TCL中环始终秉持“环境友好、员工爱戴、社会尊重、客户信赖”的可持续发展愿景,以工业4.0推进制造转型,推动技术迭代以及制造水平的提升,引领行业变革和产业升级。他表示,TCL中环将继续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初心,以推动行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探索光伏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提供强劲动力。
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平台双赋能
围绕共建技术生态,TCL科技集团首席技术官闫晓林在主题报告中介绍,当前TCL已形成显示技术、新能源光伏、智能技术与AI技术的总体技术策略,将持续联合创新平台、专家顾问、高校合作、产业链合作等打造技术生态策略,助力打造开放合作的产业技术生态。
当天,举办了湖北省首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升级暨格创东智落户仪式。格创东智打造的东智工业应用智能平台,是唯一源于半导体制造业的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简称“双跨”平台),此次在湖北落户,将在当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
现场还举办了圆桌论坛,邀请多位行业专家、技术专家及产业合作伙伴,共话科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共同营造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生态。本次大会,TCL还与中科院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技术专家、国内高校教授加强合作,正式聘请18名技术顾问,并与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闽都创新实验室等4家大学及机构达成技术合作。